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
8月13日,据“资阳文旅”官微音书,在第四次寰宇文物普查尊府审核阶段,资阳市普查办于雁江区丹山镇梁家村唐氏宗祠正厅横梁上,初度发现一处保存无缺的“物勒工名”题记,明晰记录了清咸丰三年(1853)宗祠兴修时的出资东谈主、总理、协理、监修及众工匠姓名,为探究川西民间配置轨制提供了弥足特地的什物字据。
唐氏宗祠航拍图(资阳市雁江区文管所供图)
该宗祠为唐氏族东谈主祖祠,石木结构、穿斗梁架、硬山顶,配置面积约500闲居米,呈“U”字形布局。正厅脊檩与横梁除保留高浮雕凤凰、祥云图案外,还以墨书直刻神气,一一开列昔时总理、协理、监修名单——从首事、管工到木工、石工,凡十余东谈主,笔迹明晰,行列整王人,可谓清代民间工程职守体系的什物档案。尤其繁难的是,宗祠多根石柱上仍然保留有多条红色口号,酿成逾越百年的叠压信息,映射出配置在不同期期的功能变迁。
当今,该宗祠已列入资阳市第四次寰宇文物普查登记名录,雁江区政府正积极鼓动其陈述市级历史配置,力图让这组兼具艺术、历史与社会价值的“活态档案”获得系统保护。
横梁上的东谈主名明晰可见(李纪供图)
什么是“物勒工名”?
据悉,“物勒工名”是中国古代一种强制性的工匠签字轨制,最早可追忆至《礼记·月令》中的纪录:“物勒工名,以考其诚欧洲杯体育,功有失当,必行其罪”。其含义是:在器物或配置构件上刻写工匠姓名,以便追忆职守、侦查质料,出现问题可追责。